潑水節
潑水節(สงกรานต์,Songkran),4月13日至4月16日,是傣族、德昂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,當日,泰國、寮國、緬甸、柬埔寨等國以及中國雲南等地,人們清早起來便沐浴禮佛,之後便開始連續幾日的慶祝活動,這期間,大家用純淨的清水相互潑灑,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,新的一年重新出發。
每年傣曆六月作為一年的起始,潑水節的時間在傣曆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間推移,大約是中國清明後的第七天,即四月十三日至四月十六日,相當於中國的新年。節日活動持續 3天或 4天﹐第一天叫"宛多尚罕"﹐意為除夕﹔最後一天叫"宛叭宛瑪"﹐意為"日子之王到來之日"﹐即傣曆元旦﹔中間的一天或二天稱作"宛腦"﹐意為"空日"。節日第一天清晨﹐人們沐浴盛裝﹐到佛寺堆沙造塔﹐浴佛聽經﹐然後青年男女互相潑水祈福﹐繼而形成全村性的潑水高潮。
潑水節在泰國原名「宋干節」(Songkran),與"尚罕"一詞同源。在曼谷﹐人們在這一天還要用香車盛佛像及"宋干女神"遊行﹐沿途接受人們的潑水祝福。在緬甸稱為「達降」(Thingyan),源自梵文,意為「運轉」。潑水節之所以命名為宋干,是因為東南亞居民相信,太陽轉入黃道星座中的第一宮--牡羊宮,當天代表新一年開始。太陽入牡羊宮應該是三月,將節日訂在四月中是計算錯誤所致,但人們都無意推翻約定俗成的觀念。
近代的潑水節起源於中國雲南,在泰國尚未成立之前,他們的祖先都聚居在中國雲南一帶,後來逃避蒙古人入侵,一部份人向南逃走;沒有逃走的,就是中國境內的傣族。「潑水節」是傣族的重要節日。中國境內的潑水節稱為「桑乾比邁」,「桑乾」發音與「宋干」(Songkran)相同,而「比邁」則與泰國的「新年」(Bee Mai)同音同義。
傣語稱此節日為"比邁"﹐意即"新年"﹔西雙版納和德宏地區的傣族又分別稱此節日為"尚罕"﹑"尚鍵"﹐兩詞均來源於梵語 samkranta﹐意為"周轉"﹑"變更"﹑"轉移"﹐指太陽已經在黃道十二宮運轉一周開始向新的一年過渡。布朗族﹑德昂族和阿昌族也過此節日。
潑水節的起源與小乘佛教的傳入有密切關係﹐其活動包含許多宗教內容。但就這一節日以潑水為主要活動的原始意義來說﹐也反映出人們征服乾旱﹑火災等自然力的樸素願望。
潑水節(สงกรานต์,Songkran),4月13日至4月16日,是傣族、德昂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,當日,泰國、寮國、緬甸、柬埔寨等國以及中國雲南等地,人們清早起來便沐浴禮佛,之後便開始連續幾日的慶祝活動,這期間,大家用純淨的清水相互潑灑,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,新的一年重新出發。
每年傣曆六月作為一年的起始,潑水節的時間在傣曆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間推移,大約是中國清明後的第七天,即四月十三日至四月十六日,相當於中國的新年。節日活動持續 3天或 4天﹐第一天叫"宛多尚罕"﹐意為除夕﹔最後一天叫"宛叭宛瑪"﹐意為"日子之王到來之日"﹐即傣曆元旦﹔中間的一天或二天稱作"宛腦"﹐意為"空日"。節日第一天清晨﹐人們沐浴盛裝﹐到佛寺堆沙造塔﹐浴佛聽經﹐然後青年男女互相潑水祈福﹐繼而形成全村性的潑水高潮。
潑水節在泰國原名「宋干節」(Songkran),與"尚罕"一詞同源。在曼谷﹐人們在這一天還要用香車盛佛像及"宋干女神"遊行﹐沿途接受人們的潑水祝福。在緬甸稱為「達降」(Thingyan),源自梵文,意為「運轉」。潑水節之所以命名為宋干,是因為東南亞居民相信,太陽轉入黃道星座中的第一宮--牡羊宮,當天代表新一年開始。太陽入牡羊宮應該是三月,將節日訂在四月中是計算錯誤所致,但人們都無意推翻約定俗成的觀念。
近代的潑水節起源於中國雲南,在泰國尚未成立之前,他們的祖先都聚居在中國雲南一帶,後來逃避蒙古人入侵,一部份人向南逃走;沒有逃走的,就是中國境內的傣族。「潑水節」是傣族的重要節日。中國境內的潑水節稱為「桑乾比邁」,「桑乾」發音與「宋干」(Songkran)相同,而「比邁」則與泰國的「新年」(Bee Mai)同音同義。
傣語稱此節日為"比邁"﹐意即"新年"﹔西雙版納和德宏地區的傣族又分別稱此節日為"尚罕"﹑"尚鍵"﹐兩詞均來源於梵語 samkranta﹐意為"周轉"﹑"變更"﹑"轉移"﹐指太陽已經在黃道十二宮運轉一周開始向新的一年過渡。布朗族﹑德昂族和阿昌族也過此節日。
潑水節的起源與小乘佛教的傳入有密切關係﹐其活動包含許多宗教內容。但就這一節日以潑水為主要活動的原始意義來說﹐也反映出人們征服乾旱﹑火災等自然力的樸素願望。
ไม่มีความคิดเห็น:
แสดงความคิดเห็น